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目前约有86万罗兴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儿童”,居住在孟加拉国的各个营地。罗兴亚人是来自邻国缅甸的穆斯林少数民族,近几十年来,在经历了各种迫害和几次移民潮之后,他们部分地在孟加拉国寻求庇护。一个由罗兴亚难民社区在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的支持下开发的建筑项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是罗兴亚人记忆文化中心。这是当地建筑师里兹维-哈桑(Rizvi Hassan)的作品,基于曼努埃尔-马克斯-佩雷拉(Manuel Marques Pereira)(后来成为国际移民组织在孟加拉国应对罗兴亚人的协调员)的概念设计。
该社区中心位于难民营中部的一个山顶上,其设计和建造过程都有罗兴亚社区成员的参与。其目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结构,而是要建立一个创造性和参与性的环境,以促进其成员的心理健康。这样一来,文化中心大楼就成了一个集合体,即同时收集、保存和传播罗兴亚人的文化、知识和故事。这怎么可能呢?
让我们从设计开始:该项目将社区的工匠们聚集在 “被视为设计工作室 “的车间里。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在没有先入为主或有偏见的指导下将想法付诸实践,因此出现了许多代表罗兴亚人非物质遗产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流程。最终建筑的几个元素都是工艺车间的直接成果。例如,工匠们被要求通过设计一个小窗口来反映他们最喜欢的记忆或故事。因此,中心的一面墙是由它们制成的,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房屋、捕鱼、大象或鸟类、稻田等的记忆。另一方面,其他工场则产生了其他组件,如微型船展示角、地板的粘土砖、模块化的竹子隔板、尼帕板等等。
最终的设计结果是一个有四个屋顶的建筑群,可以收集和再利用雨水,形成四个中央庭院,为建筑的内部空间通气,并向光线开放。延伸到中央结构之外的屋檐阴影确保了对大雨的保护,无论是垂直还是水平。同时,它们为社区和用户的自由流通创造了周边空间。
至于罗辛亚记忆文化中心的建设,同样是来自设计工作室的工匠和许多其他志愿者提供了他们的双手和知识来实施。为此,我们选择了一系列适合他们技能的天然材料,以便他们能够使用他们所知道的技术进行建造。一个例子是尼帕叶屋顶,这是罗兴亚人熟悉的材料,在许多地区传统上使用。
这就是他们如何创造了一个集体的地方,为居住者提供了一种团结和归属感。你可以在这个宏伟的视频中看到上述所有内容。
来源: Rizvi Hassan, Wikipedia, UNICEF.图片: Rizvi Hassan.